海报丨牢牢守住山西阵地!林武书记这些话掷地有声
这些无端生事者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,即《中美科技合作协定》不是美国给予中国的恩惠,而是确立了一种平等合作关系,让中美两国科学家、学者以及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分享研究数据、经验与专业知识,这对两国而言是互惠互利的。
6月17日,江苏省重大项目盛虹可降解材料项目开工,一期工程投资约65亿元。6月正逢上半年收官时段,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明显。
(周松华 摄)沙钢集团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投资不设上限,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完成对生产服务管理流程再造,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。6月21日,环渤海地区设计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项目——唐山LNG项目一阶段正式投产。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,连片农田从月初的金黄换成了绿装,一株株幼苗相继探头发芽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……各方持续发力,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创业。重庆市发展绿色交通消费,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。
盼了几年,终于成行了眺望前行路,大道至简,实干为要。这一年,您觉得在这4点希望方面,特区政府做得怎么样?您也经常提到要以结果为目标,这一年特区政府达成了哪些结果?李家超:习近平主席在去年7月1日发表重要讲话,他提出的4点希望就是我的施政重点、施政方向,所以我把这4点希望都放在我的施政报告里面,每一个希望下都有不同的措施去落实、去推进工作。
这方面我们不停地推展新措施,每年的名额都增加。这也是(香港)基本法里面写得很清楚,香港国安法也写得很清楚,要保障人权、保障自由。但是我觉得总有一个过程吧,特别有一些以前因为香港通关的时间(点)比其他地方可能有差别。我经常形容,我走得最快,他走得最远,另外的跳得最高,加起来我们就走得远,走得快,也跳得高,这就是我们互惠共赢。
更重要的是,如果他是安心在香港,也有住房的问题。中新网记者:您刚才谈了3点,我相信也是市民很关心的3点,特别是刚才您提到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,也向国际社会全面开放,香港的经济也在稳步地发展,您认为香港经济如何稳增长?李家超:我们去年是收缩大概3.5%,今年我们有很多刺激经济的措施,再加上全面通关,与世界接轨,很多经济活动都恢复正常。
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接受中国新闻网港澳会客厅专访。中新网记者:您去年的首份施政报告提到抢人才抢企业,我们现在看到抢的人才很多是来自内地,海外的国际的人才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多,未来有哪些举措能够吸引他们过来?李家超:这个也是我们预期之内。因为融入,我们不是要(开展)不良性的竞争,我们是优势互补、互惠互利。你问我到内地访问有什么感受,我觉得人与人之间,如果真的要做事,要建立互信,建立互信就会帮助我们建立共识。
香港有两个优势,一个是国家政策的优势,另外整个世界给予香港的国际优势。第一政府官员会出去,民间团队我们都在建。运用创科让很多企业有更高效率,回报率更高,而且创科应用在整个生产链、营业链,会发挥积极的高质量的增值作用。以结果为目标,除了结果本身要做好,也希望通过结果的落实推进整个处事的文化都改变。
现在我们也看到了,有很多(人才到的)地方本来是香港,因为疫情到其他地方的也好,新来的人也好,都在上升,我觉得这方面的比例会有一些调整,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人才,我都欢迎,特别另外也有一些新的吸引力,就是除了我刚才说的科技创新以外,我相信(香港)很快就(会成为)很受欢迎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,会吸引不同地方的人来港。我觉得融入这个大的概念里面,最重要的元素,是拿出最好的东西出来。
在建立团结共识方面,我是花很大的力量去做,我也觉得非常受鼓舞,社会总体来讲,也是同意现在政府带领他们走的方向,发展,跟内地全面融合,跟世界接轨,我对这方面有信心、很乐观。我们在建新田科技城,总的来讲300公顷可以做科技创新,等于17个(现在)已经非常成功的(香港)科学园,力量发挥17倍,我觉得这个也是亮点。
而且坐在我们终审法院的10多个法官呢,他们就来自普通法(地区)非常有名的、非常受尊重的法官。我觉得这是个长远工程,因为青年发展是没终点的,永远都有得做,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因为有很多新的市场向我们开放,东盟是我们的市场,关系也很好,大家共同发展的意愿也多,香港也有很多贡献,包括我们融资方面,金融中心地位,贸易航运等,香港是跟他们合作共赢的,而且香港也是国际创科中心,我们现在去建立创科对大家都有利。因为我们以前的经验,其实首置的夹心阶层,80%都是40岁以下,这个可以照顾他们。我们为什么有这个做法呢,(因为)我们有自信,我们有透明。而且我们有青年宿舍计划,我们大概5年有3000个青年宿舍推出,让他们有一个比较平价的、优惠的居住地。
还有房屋方面我定下的目标,公屋轮候时间是6.1年,我上任的时候就封顶在6.1年,看到已经下降,最近是5.3年,快了0.8年,快了10%以上。以前我们都已经做得很成功,就是一地两检。
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国家安全法律,那么香港20多年了都没有,我们现在有了很正常。这方面我们很积极地跟国家有关部门做,我希望可以用创新的方法去克服现在面对的情况,我们就可以事半功倍,一加一比二大。
特别在通关那天,我看到很多家庭、朋友、亲戚,他们拥抱,有很亲切的问候,有很感动的一些话说出来。(高铁香港)西九龙(站)在香港的地方实施一地两检,就是一个创新、跨越地域限制的示范点,大家有目共睹,都是赞不绝口,方便,而且也尊重法律,实现了互赢的目标。
我们觉得很有信心,做得很好的。那么怎么把这个概念也引用到其他地方,最直接的是在河套和深圳一区两园,大家都希望共建一个科技创新的基地,香港有一个科创园,深圳有一个科创园,就一条小河相隔,那么怎么跨越这个限制,人员和资金会不会有更流通的方法等,我觉得空间很大。我的施政报告,除了介绍这些措施以外,还设立了大概110个指标,这些指标确保我们承诺香港市民做的措施会达到我们的要求。所以十四五规划,大湾区建设,一带一路倡议等,我们会很积极主动地参与。
香港的自由、香港的居民权利,是国际标准的,有两个国际公约,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》和《经济、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》,在香港是适用的,也是所有行为所有案件都要受这两个(公约的)标准所规限,人权自由受到充分保障。这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。
(特区政府团队以外),还要让各界联合起来,都参与说好香港故事,团队队伍也增加,能力方面也加大,还有更重要的是共识,现在我觉得整个社会更团结,特别是团结我们大家的方向,我经常强调,我们要谈安全、稳定,还要谈发展、幸福,我觉得这两个(方向)都很强,在发展方面是最强烈的,这个强烈的共同意愿,也是我们凝聚力量,事半功倍的最重要元素。没一个地方有海外法官坐在法院的,只有香港有,其他是零。
但是这个当然也是不满意,我们也会继续努力,我也定下目标,5年内把轮候公屋(时间)再降到4.5年,除了增加我们正常的公屋供应以外,我也推出了简约公屋,建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,去填补我们(未来10年中)前5年所缺乏的大量供应。7月1日,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6周年升旗仪式在金紫荆广场举行。
就业方面,我们有很多实习计划,包括在香港企业,在内地企业,所以在香港现在青年发展的空间已经不单单是香港,是香港加上大湾区(内地城市),加上整个内地,当然我也希望他们可以在整个大湾区流动。更重要的是,请另外的人来到香港,也变成我们的发言人,因为我们公开透明。我们经历了3年的疫情,最后我们跟内地全面通关,走出疫情的阴霾,社会再活起来、动起来,见到老百姓比以前更开心、更有信心、更有希望。未来特区政府如何提高香港国际话语权,对外讲好香港故事?李家超:香港的话语权我觉得几个方面吧。
另外就是满足其他的要求,参政方面如果有兴趣,政府很多(咨询)委员会很欢迎青年自荐,我们增加参与的数额,也在(全港)十八个区都有新加入的让他们参与的角色。融合合作方面,我们应该想办法超越这些区域界限的限制。
今年第一季已经上升了2.7%,正面的势头我是乐观的。如何增强香港的竞争力和吸引力?李家超:我觉得我们空间很大,机遇也非常大。
基本上我看不到有什么障碍,都是很正面。这一年,香港特区政府有哪些工作亮点?香港如何推动疫后经济复苏?香港抢人才成效如何?近日,李家超接受中国新闻网港澳会客厅专访作出权威回应。
「小礼物走一走?雪碧可乐来一罐!」
还没有人赞赏,支持一下吧
哇~真是太棒了